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新目录的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至12个,新增艺术学门类,而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至506种,通过对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更加突出教育资源整合和专业大类平台建设的意义,旨在促进高校按学科大类和宽口径专业来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势必要求高校摸索建立相应的专业大类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介绍吉首大学生物类专业学科平台在实践技能考核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一、专业大类平台对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创新型人才在知识和能力上应该具备一些更为特殊的素质,相对一般人才而言,更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广博精深而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而准确的观察力,严谨而科学的思维能力,丰富甚至是奇异的想象力,敢于和善于冒一定风险,不怕挫折和失败等诸多能力。[1]随着社会对高素质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很显然目前单一狭窄的专业教育已不利于该类人才的培养,[2]部分高校有针对性地实施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战略,设计了"宽口径教育"[3]、"通识教育"[4][5]、"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按照学科大类招生和教学"[4][6]等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依据自身发展和办学特色进行学科专业布局,学科的布局直接影响学生培养方向,而专业课程设置势必直接影响学生培养质量。专业大类平台是高校按照自身的办学特色(特别是具有特色专业群的地方高校),发展规模、速度,按照实践创新型才培养的需要构建的专业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平台,通过研究制订专业类实践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积极拓宽教育投入渠道,保证实习实训软硬件的更新和补充,保障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专业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专业大类平台实践技能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生物类专业实验教学项目实施状况 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为牵引,吉首大学近年来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为保障,以综合实验教学项目为载体,通过整合生物类专业教学资源,依托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基金项目和生物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项目、国家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学科、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等平台和渠道,大力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平台三位一体的专业大类平台的建设。 全校生物类专业的教学资源得到了高度融合,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已经初步构建了由生物基础实验、生物学分析与测试实验、现代生物技术与应用实验三个模块,将各类实验课汇聚成模块下涵盖的100多个实验项目,"三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项目共占总项目数的80%以上,构成分层次的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打破学院的局限,实验项目面向全校3个学院4个学科8个专业有生物类专业知识培养需要的大学生。 (二)实践技能多维度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优化学术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战略要求。 |